資本運作下的古玩藝術品交易拍賣數據解析
資本運作下的古玩藝術品交易拍賣數據解析在過去的十年間,沒有任何一個藝術門類能夠和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的“超高速”運轉相比較。在資本的作用下,從“小圈子的專業討論”到“拍賣市場價格評判體系”的建立,中國當代藝術進入市場評判體系,雖然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輿論體系,但是不可否認,從2005年開始至今,接踵而至的市場熱點成為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原因。
“老中青三代藝術家都被捲入或者脅迫進入商業洪流之中,彷彿是一場運動。這場轟轟烈烈的商業運動,不亞於五七年大練鋼鐵那勁頭,每個中國人都學會了投資理財,買房炒股,看K線圖,爭先恐後都怕落在後頭。”藝術家朱偉在接受雅昌藝術網採訪時如此說道。 十年“市場運動”的格局在這最為關鍵的十年時間中,我們也試圖對於市場影響下的十年進行梳理,以拍賣市場數據為藍本,來看這場當代藝術界的市場運動經歷怎麼樣的十年。
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2005-2015年)作品數量柱狀圖(數據來源:雅昌藝術網)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似乎從娘胎中就離不開西方因素,同樣的在拍賣市場中,2006年紐約蘇富比拍賣首次推出亞洲當代藝術拍賣,246件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藝術家作品,最終成交額為1322.89萬美元,成交率高達90%。而在此後的三年間,紐約蘇富比一共進行了6次中國當代藝術的拍賣,但由於多數的藏家還是來自中國,連續的拍賣也沒有打開西方藏家的局面,此後蘇富比決定把中國當代藝術的拍賣重心轉移到香港,也正式拉開了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十年奇蹟的序幕。在雅昌藝術網所整理的近十年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標的數量的走勢圖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從2005年開始的6996件標的,激增至2006年的18985件標的。2008年下半年開始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開始有所調整,2009年拍賣標的數是2005年以來的最低值,僅為8561件。而在此後的兩年時間內,伴隨着經濟的迴轉,藝術品市場也逐漸回春,每年上拍的標的數平均為15000件左右。從2012年開始,連續三年的深度調整期,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也逐步走入良性發展的階段,拍賣公司在專場學術設置上查漏補缺,藏家群體也越來越成熟。
2005-2015年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成交前十(數據來源:雅昌藝術網)我們也從藝術家高價作品的維度來看這十年的拍賣市場變化,在雅昌藝術網所梳理的2005-2015年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成交TOP10中,曾梵志、張曉剛、陳逸飛以及劉小東佔據了十個席位,其中曾梵志有三件作品入榜,其作品《最後的晚餐》更是成為當代藝術品拍賣最高價紀錄,也是唯一一件億元拍品;張曉剛作為這一榜單中飽受熱議的藝術家,也有三件作品入榜,其中尤以《生生息息之愛》最具有代表性;劉小東作為新生代畫家的代表,從2006年的那件《三峽新移民》開始就成為市場中最為熱門的藝術家之一;早逝的寫實油畫藝術家陳逸飛也有兩件作品進入榜單,成為近十年中寫實油畫堅挺市場的代表。
曾梵志 《最後的晚餐》1.42億元 香港蘇富比2013年秋拍在具體數字之外,整體來看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十年間的變化,用“過山車”來形容最為貼切。其中,2005-2008年進入第一個井噴期,帶動了一大批此後“先富起來”的藝術家,如上文中的張曉剛、曾梵志、劉小東、王廣義等藝術家;2009-2011年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進入第一個調整期,但在2011年尤倫斯藏中國當代藝術專場拍賣之後就很快打開了局面;在經歷了短短一年時間的異常繁榮之後,2012-2015年是整個藝術品市場的深度調整期,中國當代藝術更是重新洗牌,雖然遭遇了西方資本撤退,但依然沒有影響中國當代藝術進入億元時代。2005-2008年:“先富起來”的中國當代藝術家2005-2008年是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在將近十年準備之後的第一次爆發,四年的時間中,海內外的拍賣公司共舉辦了489場(55811件)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專場,並且呈現出從紐約到香港轉移的局面。香港蘇富比2005年秋拍中國當代藝術專場以近7000萬港幣的成績收官,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當代雕塑家朱銘創作於1991年的《雲手》木雕以191萬港幣成交;同時我們也看到2007年秋拍北京保利首次引入現當代藝術夜場拍賣概念,彙集了50件代表藝術家的作品,在歐美和東南亞等地巡迴展覽,把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再次推向國際,也正是在這一年,迎來了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最好的一年,以及帶動藝術生態的第一次繁榮:數以百計的新藝術媒體、畫廊、私人博物館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不僅僅是拍賣行的目光從傳統水墨轉移到當代藝術上,畫廊也以極快的速度簽約中國當代藝術家,當時更有傳言古根海姆和蓬皮杜會在中國開設分支。
曾梵志 《面具系列-1996NO.6》 6707萬元成交 香港佳士得2008年春拍2008年則是這一階段中的拐點年,春拍的熱鬧與秋拍的沉寂,不知要打擊了多少人的信心。伴隨着2007年的拍賣熱度,2008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曾梵志作品《面具系列-1996NO.6》以6707萬元成交,創下當時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拍賣紀錄。這個天價在討論之於也讓中國當代藝術進入到公眾的視野,從藝術家參與國家公共事件到海外藝術家的回歸,同時這些創造市場神話的藝術家紛紛和國際著名畫廊簽約,也引發了更多關於中國當代藝術家國際化的討論。但是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則讓市場參與者第一次嘗試到資本的無常,持續了兩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開始回落,同時以北京798藝術區為代表的畫廊紛紛陷入到撤退的潮流中。在這一階段中,拍賣市場對於中國當代藝術最大的影響就在於建立了價格體系中的高端地帶的藝術家名單。曾梵志、張曉剛、劉小東成為名單中的代表。
張曉剛作品(2005-2008年)拍賣成交價格區間餅狀圖(數據來源:雅昌藝術網)首先從拍賣作品的數量來看,2005-2008年間,張曉剛、曾梵志、劉小東分別上拍了232件、218件、133件作品,其中超過千萬元成交的作品分別是15件、5件和4件;500-1000萬元成交的作品數量分別是21件、21件和7件;100-500萬元成交的作品數量分別為46件、65件和45件。
劉小東 《三峽新移民》 2200萬元 北京保利2006年春拍張曉剛和曾梵志作品的拍賣最早是在海外市場中,尤其是創造了當時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拍賣紀錄,西方資本的介入使得中國當代藝術陷入到“西方體系操控下的陰謀論”中;而更加值得我們關注的則是來自於北京保利2006年春拍中的劉小東《三峽新移民》,彼時俏江南總裁張蘭以2200萬元買下《三峽新移民》,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拐點標誌性事件,也讓劉小東率先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家中的焦點。這之後,讓一向處於社會影響力和市場價值體系邊緣地位的中國當代藝術,忽然出現了價格的井噴,眾參與者將對後市的觀察、對過度繁榮與神話泡沫的憂慮集中在藝術家個體身上——儘管他絕不是發起者,也不是最終得益者;而張蘭這樣買家的出現,使得中國當代藝術的主體買方從一開始就直接跨過了以往傳統的家族和嚴肅的機構收藏,直接進入資本的領域。藝術、市場、投資,各方勢力糾纏在一起,再難以分割。 2009-2011年:來自“尤倫斯遊戲”的恐慌2009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為中國當代藝術界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一階段中,有349場中國當代藝術專場拍賣,共上拍37259件作品,和2005-2008年間相比較,分別減少了140場次、188552件作品,其中尤以2009年度最為嚴重,這一年度僅有90個專場、8561件拍品,是近五年以來第一次的數量下滑,下滑幅度更是高達50%左右。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進入沉寂期。
中國當代藝術十年中三個階段上拍專場數量變化圖(數據來源:雅昌藝術網)也正是在這一次的調整時期,中國當代藝術的拍賣格局也有了變化,首先從拍賣專場的設置而言,隨着本年度當代藝術拍賣成交額的下滑,多家拍賣公司在2009年的專場中減少或者調整當代藝術品的比例,從而也形成了此後大陸拍賣公司在現當代藝術品種的經營傾向。中國嘉德、北京匡時等拍賣公司繼續延續“油畫雕塑”的傳統概念,而北京保利則跟隨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蘇富比的概念,確立了現當代和當代的概念,成為此後先鋒藝術市場拍賣的風向標。
陳逸飛 《山地風》 8165萬元成交 中國嘉德2011年春拍在2011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尤倫斯重要當代中國藝術收藏專場拍賣則引發了包括收藏界、批評界、策展界等方方面面的關注,106件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全部拍賣,最終以4.27億港幣的總成績收官,一方面再度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的興奮劑,如中國嘉德陳逸飛《山地風》以8165萬元成交,成為大陸拍賣市場中當季最貴當代藝術作品,但是更多的是引發了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黑色討論”。
張曉剛 《生生息息之愛》6656萬元 香港蘇富比2011年春拍首當其中的討論就是來自於張曉剛的天價作品《生生息息之愛》,拍賣結束之後,業內人士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作為張曉剛作品的重要藏家,尤倫斯此次的釋出會對張曉剛作品市場帶來負面的影響。事實證明,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再次推出尤倫斯專場,和上次拍賣相比較,這次主推的藝術家為曾梵志、劉野、周春芽等藝術家,但是最高價的拍品依然來自於張曉剛,其作品《血緣:大家庭一號》以5380萬元成交,雖然沒有刷新春拍時的6656萬元,但是連續兩次的高價把張曉剛推入到資本炒作的討論熱點。
香港蘇富比首次推出尤倫斯藏中國重要當代作品專場拍賣而在中國大陸的拍賣行似乎也預感到這最後的瘋狂,或者說搭上“尤倫斯的順風車”,2011年度,中國大陸拍賣公司舉行了130場當代藝術專場拍賣,上拍了15000餘件作品,比2010年增加了30%左右。從拍賣結果而言,雖然連續兩場的尤倫斯專拍讓海外拍賣行賺足了眼球,但是當代藝術的熱點還是轉移到大陸。
張曉剛 《血緣:大家庭一號》 5380萬元 香港蘇富比2011年秋拍金融危機之後,大陸多數拍賣公司持觀望態度,在當代藝術板塊相當謹慎,沒有選擇高估價的拍品,但是以北京保利當代拍賣專場來看,表現比較平穩,尤其是夜場中重要的作品都得以順利成交。而從收藏家群體來看,實際上無論在佳士得還是蘇富比,很多當代藝術的購買者都是大陸人,只不過是成交在海外,在國內更是這樣,這是當代藝術市場慢慢回到中國大陸本土市場的有力支撐,這個才會是一個健康的,回歸真實的市場,它正慢慢地發生一些轉移。 2012-2015年:“滑鐵盧”後新價值發掘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的第三個階段,最明顯的特徵是“億元時代”,但同時兩個調整也是關鍵,一個是青年藝術家的上位,一個是一二級市場共同作用下的市場新熱點。
中國當代藝術在香港蘇富比2012年度拍賣中遭遇“滑鐵盧”(數據來源:雅昌藝術網)如果說評選二十年中國藝術品拍賣中最“慘”的一次拍賣,當屬是2012年度,香港蘇富比春秋兩季的拍賣中,張曉剛、岳敏君、曾梵志等一線藝術家慘遭流拍,尤其在香港蘇富比秋拍當代藝術專場拍賣前十的總成交僅為7444萬港幣,甚至不及張曉剛一張《生生息息之愛》的價格。但是另外一個注意的現象就在於“70後”藝術家的上位,也正式啟動了中國當代藝術品在拍賣中的板塊輪動,張曉剛等一線藝術家逐步退出市場,以賈藹力、王光樂等為代表的青年藝術家成為市場主流。2011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賈藹力《蒼白的不只是你》以538萬元成交,創下“70後”藝術家拍賣紀錄。
賈藹力 《蒼白的不只是你》 538萬元 香港蘇富比2011年秋拍青年一代藝術家以其價格優勢以及市場和收藏趣味的眾多選擇性,正日益的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板塊調整中的重要部分。從先前市場火熱的“卡通一代”到賈藹力作品颳起的“現實”風,尤其是出生在1975年之後的藝術家身上。在價位比較高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中,越來越表現出成熟的風格,而五萬元以內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則是以其超高的性價比吸引着新進場的買家。2014年秋拍中北京保利首次推出的“新繪畫及裝置”專場中,着力聚焦於架上繪畫領域,40餘件作品總成交額1481.77萬元,成交率100%,成功斬獲專場“白手套”。隨後連續三場的新繪畫夜場拍賣成為中國青年藝術家的重要拍賣平台。2013年是第三階段中的重要一年,首先是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以1.42億元成交,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品邁入億元時代。與此同時,還出現了另外一條促使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整的線索——海外拍賣行開始調整中國當代藝術的分量,日韓藝術家逐步崛起。其實蘇富比和佳士得從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當代藝術市場行情動蕩後,就一直在中國香港地區主打亞洲牌,其主要做法之一,就是力推日韓當代藝術名家。這股風頭一直延續至今天,香港佳士得在2014年推出了日本具體派專場;香港蘇富比2015年春拍夜場中,日本具體派代表人物白髮一雄的作品《十萬八千本護摩行》以2408萬港元成交,拍賣成交價排名第七位。
2015年春拍抽象“中堅力量”藝術家拍賣成交前十(數據來源:雅昌藝術網)由於海內外藏家群體的差異,大陸並未跟隨海外推出日韓藝術家作品,但是從2014年開始,“抽象藝術板塊走向趨好”、“抽象藝術將會成為下一個市場熱點”等說法被不斷提及,從剛剛結束的幾場春拍來看,在市場走勢整體趨於冷靜調整的當下,抽象藝術的確處在持續升溫的態勢中,而且,在這一波抽象藝術市場行情之中,“亞洲抽象藝術”更成為各大拍賣公司力推、也得到藏家認可的新熱點。
王懷慶 《相對有聲》1168.5萬元 香港蘇富比2015年春拍在經過二三十年沉澱的這一撥中堅力量的抽象藝術家,畫廊也經過了將近十年時間的推廣,以王懷慶、尚揚、丁乙、譚平等為代表的抽象藝術家最早在拍賣市場中引起關注。以尚揚作品拍賣為例來看,在中國嘉德2014年秋拍中,尚揚創作於2007年的《董其昌計劃-5》以851萬元成交;隨後2015年嘉德春拍中,其作品《診斷-3》以805萬元成交;北京保利2015年春拍中,其作品《董其昌計劃-7》以644萬元成交;同樣的這一板塊中依然有青年藝術家的身影,王光樂、劉韡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和之前的新板塊價值挖掘所不同的是,這輪的“抽象熱”是在一二級市場共同作用下推動的,這也標誌着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中“倒掛”現象的逐步回正。
在我們所梳理的第三階段中,青年藝術家被冠以“資本炒作”帽子,也在熱鬧了兩年之後逐漸沉澱,但是能夠肯定的是未來是屬於青年藝術家的;抽象熱作為這一階段發展中的最新潮流,老中青三代抽象藝術家都被作為一個體系抽離出來,同時在大量畫廊或者是美術館的展覽之後被藏家和市場所接受。這兩個突出的現象都表明了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逐步走向健康。
結語:中國當代藝術十年是在資本作用下快速發展的十年,但同時自身藝術生態的多元化發展給市場提供了足夠的資源。無意識或是主動參與到這十年的“市場運動”中的藝術家,都是其中的重要構成。未來的十年或許將是“理性發展”的十年,但依然離不開“資本推動”,如何能夠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健康的秩序,是當代藝術發展借力“資本”之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