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品的新型購買者在哪裡?
古董藝術品的新型購買者在哪裡?如今,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新陳代謝”期。不願“坐以待斃”的機構,已經在年初就開始努力拓展新業務、發展新客戶。
無論大形勢如何,市場還是需要新買家、新資金入場。那麼新買家在哪?機構該如何爭取“新資源”?
用品牌和服務吸引新客戶
剛剛度過艱難一年的拍賣行,目前已經開始新拍賣季的徵集。最近兩年,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不只是“缺貨”的問題,還有客戶資源的減少。由於大經濟環境和市場因素,一些老客戶退出,而新客戶似乎也難以尋覓,這讓很多拍賣企業面臨嚴峻的考驗。
不過對於一些經歷了多年市場風雨的拍賣企業來說,市場清淡是意料之中的事,如何做好準備,挖掘新的客戶資源才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市場永遠會進來新客人,只是我們要給他們創造一個環境才能進來。”保利拍賣執行董事趙旭說道。他口中的“環境”就是“品牌和服務”。
“我們讓一個新客人進來,運營成本是很高的。首先要宣傳、要找到好的藝術品,還要有一個人去找到他,還要讓他信任我們這家公司,還要信任這個市場,還要讓他自己懂。”即便是對於保利拍賣這樣的大企業來說,對於新買家資源的發展也要投入很大精力。畢竟藝術品行業已經過了前些年的火爆階段,吸引客戶需要拍賣行主動出擊。
趙旭說,2006年的時候,“俏江南”董事長張蘭,剛接觸藝術品拍賣行業就成功拍下一件2200萬元的當代藝術作品——《三峽新移民》。“2006年她(張蘭)還不懂藝術品,但她可以在保利消費2000萬,這種新買家入場的模式,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回首前些年,藝術品行業曾在2010年前後呈現“井噴式”增長。“在2010年,市場新湧入了很多買家。”趙旭分析說,“一方面,經濟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剛剛復蘇;另一方面,尤倫斯的一些藏品釋出,突然把原來的藝術品“圈子”砸成一個大的“產業鏈”。”2009年尤倫斯的重量級藏品,如《寫生珍禽圖》釋出,吸引了很多新的藏家入場,從而推動藝術市場走高。
藝術品行業目前雖然處於低點,但在趙旭看來,這個時候正是開發新買家的好時機。2015年,保利澳門的成功,證明了他對於市場的判斷。“贏得新買家的信任要靠點點滴滴的服務,再加上你的藝術品,如果你只是在等,我想很難等到。”儘管,保利澳門的開拍吸引了不少澳門地區當地的新買家入場,但在趙旭看來,這些新買家只是成為保利拍賣的客戶,並沒有真正進入市場。“保利的客戶要進入更廣闊的市場中,才真正意味着新買家入場。”
新一代買家的動向
對於多年從事藝術品經紀、收藏的李蘇橋來說,“新買家”不僅意味着這些客戶對於市場的陌生,更意味着他們品位的“新”。李蘇橋所說的這部分人群,大多以“80後”藏家為主。
“他們對拍賣的理解受媒體影響比較大,他們認為拍賣是一潭搞不清狀況的渾水,他們更願意以他們所擅長的“與人交往”來判斷和購買藝術品。”李蘇橋介紹說,“這代新買家更願意在畫廊買作品,或者是接受蘇富比、佳士得等大拍賣公司的私洽,購買一些重要的藝術品。”據他了解,這類買家很多,“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存在,我想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早就不辦了。”
擁有全球視野的新一代買家不僅擁有區別於上一代的品位,也早已脫離了地域市場的局限,“新一代買家更青睞於在英國倫敦佛瑞茲藝術博覽會(FriezeArtFair)、全球的巴塞爾藝術展覽會(ArtBasel)這類的國際藝博會買東西。他們有自己的藝術品位,不相信任何人,但是他們相信西方市場的趨勢,我相信他們有一天會回歸到自己的要求上。”李蘇橋說。
新資本躍躍欲試
2016年,被很多市場人士預言為新資本帶動市場的一年。在傳統藝術品行業轉型困頓之時,新資本正在暗流涌動。李蘇橋判斷,“今年,一批新資本在躍躍欲試,因為確實找不到更好的投資方向了。”
在西方,藝術品早已是用於沖抵其他行業虧損的資產配置,在中國也有這樣的需求和傾向。“確實有資本在選擇一些標的。因此,一旦好作品出來,能夠找到買家,會佔據很大的市場份額。”
李蘇橋認為,中國藝術品的消費支出“將在長時間之內依賴於投資人對其他資產投資信心的喪失”。“只有在藝術品市場中,才能表現出資本流動的可能性和保值。”
此外,他認為,事實證明,藝術品市場往往並不與經濟周期正相關。“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三年,藝術市場並沒有崩盤,反而暴髮式增長。”李蘇橋相信,“根據以往國際、國內的經驗,藝術品市場確實起到緩衝作用,它的緩衝作用強大到跟經濟周期不匹配。”
這樣的信心同樣來源於一些現實情況。根據保利拍賣的粗略統計,每年約有1/3的新買家進入保利拍賣購買藝術品;同時,近些年,如王中軍、王健林、劉益謙等國內的“大買家”進入西方藝術品市場,不斷刷新紐約、倫敦拍賣行的拍賣紀錄。這些情況表明,新買家仍然在增長,只是,這些買家如何進入更廣闊的中國大市場,還要行業的各種角色積極配合。